新闻与研究
目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北部地区的碳排放

  访问人数:3441    更新时间:2018-04-02 20:12:27    收藏此页

                                                                        张杰

北部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各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所决定的,区域之间的贸易加剧了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性,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也要进行分析。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低碳经济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对北部各省进行分类。识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存在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区域碳排放差异来源及其背后的主导因素,是制定关于减排政策的关键。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这两大因素对中国区域间CO2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碳强度起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碳强度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采用STIRPAT 模型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能源强度降低对城镇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影响强度的差异是导致城镇碳排放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对区域碳排放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区域层面的存在问题上及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程度差异方面。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核算碳排放量的方法,首先用到了国家贸易引发的碳排放量核算中,以中国为研究标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隐含能、隐含碳的核算及 “污染者天堂假说”的检验。中国属于价值量顺差与碳排放足迹逆差共存型,即碳排放净输入国,贸易额增长对碳排放足迹的增加有较大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FDI在地理上的集群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环境污染。从整体上来说“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但不同来源的FDI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对区域碳排放的研究主要使用能源消费数据,实际上是以生产的角度来研究碳排量,从消费角度研究碳排放也越来越受到应用,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公布的排放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视角核算碳排放量。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被认为是测量环境足迹问题的最适宜方法,能够解决资源环境经济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地区间贸易导致的隐含含环境负荷,净环境溢出效应,各种足迹测算,Ghenery-Moses 模型是应用最多的模型框架。在编表方法上,主要采用混合编表法,大多数通过引力模型、区位商、交叉熵等技术估算地区贸易流量,再结合一些典型调查获取数据进行调整。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是度量区域产业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等跨区域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国内学者综合采用典型调查和引力模型、交叉熵等估算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地区间贸易流量,并主要以Chenery-Moses 模型为框架,编制了不同区域范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这些数据表被广泛应用到地区间产业分工、溢出、与反馈效应衡量、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分布、产业转移、环境足迹、隐含环境负荷及资源税调整等重大政策中。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碳排放核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有《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社区尺度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协议(1.0版)》、《中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碳足迹除了直接碳排放,还包括所消耗的产品中隐含的间接排放,由于各地区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特色,地区的碳足迹也存在差异.域内各地之间不断进行着贸易往来,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大了地区间碳排放的差异,排放因子的差异,是碳排放问题复杂化。碳足迹的分类有个人足迹、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区域碳足迹等四类研究方向,这里主要探讨的区域碳足迹,区域在建设、运行及城市具名消费过程中引起的本地和外地的碳排放之和。主要运用EIOA方法探讨区域最终需求诱发的碳足迹。测度了区域进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用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最后得到了地区碳足迹及人均碳足迹。通过分析碳足迹及其构成、城镇居民需求碳足迹及碳足迹洛伦兹曲线等指标进一步考察了地区碳足迹的差异性。在碳贸易净出口方面,河北省国际贸易顺差最大,北京市和内蒙古国际贸易碳排放为逆差。京津冀地区在省际贸易格局中处于逆差地位,部分地区之间产品贸易价值量平衡情况与碳排放贸易平衡情况不相一致,对减排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人均碳足迹方面,天津的人均碳足迹最高,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的人均碳足迹最小。对比碳足迹洛伦兹曲线与GDP洛伦兹曲线,发现地区碳足迹的差异要高于GDP之间的差异程度。山西省城镇居民碳足迹最高,其次是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陕西市,北京市城镇居民碳足迹最低。从人均城镇碳需求足迹看,山西省、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现对较高,北京市、河北省和陕西省在六地区中相对偏低。
    低碳减排目标向区域省级分解有助于提高减排效率,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的完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转移高碳排放产业、提高碳密集型产品进口等方式转移部分CO2排放,形成区域间的碳泄露、碳转移,从而导致国家减排政策失灵。将区域做为主要研究,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区域在碳排放上的差异性。主要结论有:北部地区在直接碳排放量各项指标方面有共同特性,又存在不同差异。共同点是:2005-2010年各区域整体上处于碳排放迅速增长阶段,远未到达碳排放拐点,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整体上保持上涨趋势,部分指标上涨较快。但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开始持续下降。存在的差异是:北部各省在直接排放量的各项指标上均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化,北京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增幅较小,已经接近碳排放的峰值,而内蒙古、河北等依旧面临着控温室气体排放过速增长的任务。区域在贸易隐含碳排量和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方面存在差异。京津冀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的减排基数要高于生产者责任原则下的减排基数,其他地区则相反,采用消费者原则后碳排放基数减少。共担责任原则下各地区的减排基数介于生产视角排放和消费视角排放两者之间。(完)
 

 

总页数:1  第  1    页 TOP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资讯了   下一篇:在制造企业中整合精益生产和绿色计划
北京迪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5541号-2 站内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7713773 邮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