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研究
目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寻找建筑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访问人数:4493    更新时间:2014-11-10 14:30:59    收藏此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用车子、碗、房屋开窗来提醒人们不能只注意实体造型,而忽略了虚空及其作用。

虚实结合恰是建筑学上塑造空间的要义。如今,老子的话被刻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入口处,以提醒每一位后来者——建筑是灵动的虚实变化。

类似这种适用于建筑的传统文化,大量蕴含在古籍、园林、诗词中,但它们大多只是静静地待在原地,缺少与现代建筑的碰撞与融合。

如何在建筑学人才培养中注入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羽扬带领的教师团队7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7年后,他们的答案——教学成果“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得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肯定。

用中国人的思维做建筑

初次听到“观器十品”一词,或许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它不是房屋模型、艺术成品,而是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片段中抽取形式元素,用现代建筑语言加以描述的一组空间训练模型。

每“品”空间旁边都有一个文言注解,北建大建筑学大三学生谭云依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了十品之一“分眼”的含义。“‘分眼’,同一地点的两个小孔,左边孔看到的是一种景色,右边孔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景色。”

在课题组教师们看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们的空间认知方式,比形式化、符号化的“传统风格”更有益于学生文化人格的培养。

“观器十品”固然玄妙,但在此之前,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也经历了一番艰辛的摸索。

最初,他们在低年级进行的水墨渲染、毛笔字等训练,还能做到与中国元素结合,但随着课程深入,学生接触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却是没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一筹莫展之际,青年教师建议“巧妙设计教学载体,将抽象中性的空间训练变成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空间训练,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来诠释建筑空间”。这才有了后来的九宫格训练、石膏造、翠微山房等。

对于这项改革,一开始就连学院里的教师也存在多重质疑。但随着改革深入,质疑声音慢慢减少了。因为学生作品参加全国竞赛的反响特别好。这与教案设计和学生作业中传达出的独特的文化意境分不开。“我们不是要做传统建筑,而是要把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方式融入现代建筑,让现代建筑蕴含传统文化精神。”汤羽扬说。

千城一面的背后

国内每年有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城市的特色逐渐被湮没于雷同的建筑之中。

“总体来说,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比较注重工程技术训练。建筑学专业多设在工科学校,一些工科学校中缺少历史、文化、艺术专业的氛围熏陶,学生文化底蕴不足,建筑设计作品也容易趋于雷同。”汤羽扬说。

时至今日,各建筑院校都认识到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但实际做法却千差万别。2007年,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汤羽扬带领的教学团队提出“中国优秀文化与建筑技术复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将优秀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并制定了以建筑师职业基本训练为主轴,以文化传承自觉意识和技术创新主动精神培养为两线的“一轴两线式”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事实上,他们也在弥补中国建筑教育中的一个缺憾。在接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传统人居环境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即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仍不能很好地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职业实践中。

“如今人们提倡城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往往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使用一套形式语言,在新建筑的设计中使用另一套形式语言。二者的审美追求甚至是彼此对立的。”团队中副教授金秋野说。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哪怕是低年级抽象的空间、结构训练,教师们也希望把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空间思维借此渗透到学生的建筑形式语言当中,并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浸入思维的“传承”

九宫格训练,在大方块划“井”字的平面上,16个交点代表了柱子的位置,不能随意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墙、柱、楼板、镂空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

据谭云依介绍,九宫格中合并几个格子,就会变成“回”(类似“回”字)、“层”(类似“川”字)、“半”(类似“十”字)空间。设计时还可以组合墙、柱、梁等“穿插”“粘连”“骑跨”于既有的空间之上。这些“四界”训练(预先给定四种不同形态的“界”,即带有文化意味的支撑墙体)中使用的术语是课题组教师总结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大量造园手法被运用在学生的空间设计训练中。

作为辅助训练的书法练习也有类似的作用。大一、大二学生课后要临习《张迁碑》《乙瑛碑》《贺捷表》等法帖。“字的美感在于构架,让学生练字,就是要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对虚实变幻的理解。”汤羽扬说。

谭云依表示,低年级所做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空间的组合和变形。大一时,学生们并不知道实际效果,但是很快,大家在迷惑中找到了基本功训练的意义。

进入高年级,老师们把学生的视野带入历史城市调研、传统建筑测绘、古村落保护中。在学生们学习古建筑测绘、建筑伦理等交叉课程之际,教师穿插着把学生带入科研课题中。他们调查了北京一千多条胡同,为北京旧城保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汤羽扬等建筑学同行发起的“八校联合毕业设计”先后实地调查了国内多座城市片区,为这些地域的综合整治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说到思维模式的改变,北建大建筑遗产研究生黄庭晚曾经的梦想是做时尚建筑。“如今时尚建筑对我吸引没有那么大了,反而是建筑背后由文化带来的思维传承更加耐人寻味。”


 

总页数:1  第  1    页 TOP
上一篇:张振华:展陈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融合者   下一篇:建筑于现代建筑中的灵活多样性
北京迪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5541号-2 站内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7713773 邮件 留言